就在稍早,我完成了一篇關於自己跑步頓悟的部落格文章。從一個模糊的念頭、一段充滿個人情緒的草稿,到一篇結構完整、格式精美的文章,整個過程可能不到半小時。
這不是因為我文思泉湧或打字神速,而是因為這次的創作,我有一個特別的夥伴:AI。
這場人機協作的實驗,讓我深刻體會到,現今的 AI 早已不是一個單純的「文字產生器」。在我們的對話中,它至少扮演了四種關鍵角色,徹底改變了我的創作流程。
點子的放大器與共振板
一切都始于一個平淡無奇的標題:「禪跑, Zone2 對我的運動產生什麼影響」。這很直白,但缺乏吸引力。當我把這個問題拋給 AI,它沒有直接給我一個答案,而是像個創意團隊一樣,從「點出核心改變」、「引發好奇心」等不同角度,發想了十幾個風格各異的標題。
這個過程就像在牆上貼滿了便利貼,讓我從單一視角中解放出來。AI 不僅提供了選項,更重要的是,它展示了「可能性」,激發我去思考「我想對誰說?」、「我想營造什麼氛圍?」,最終我選擇的標題,正是在這個共振過程中誕生的。
混亂思緒的建築師
我的初稿,坦白說,就是一篇你平常會拿來發 Threads 的一篇文章。基本上就是隨便寫一寫。
AI 在這裡扮演了建築師的角色。它讀懂了我的故事核心——「高心率的挫敗」與「鼻子呼吸的頓悟」,然後為我搭建了清晰的敘事框架:
- 起點: 點出 90 公斤的焦慮與跑步的困難。
- 轉折: 描述發現「鼻子呼吸法」這個關鍵時刻。
- 成果: 展示實驗成功後的喜悅與突破。
- 展望: 提到跑姿等未來需要努力的方向。
我的原始情感和口吻被完整保留,但它們被安放在一個穩固的結構裡,讓讀者能輕易地跟隨我的心路歷程,這就是好故事的基礎。
隨傳隨到的知識教練
在我最初的理解中,我只是覺得「體重降下來就能跑 10K」。AI 在早期版本中,很自然地加入了「勘誤與補充說明」。它向我解釋了「有氧能力基礎 (Aerobic Base)」、「無氧區間」、「Zone 2」等我一知半解的概念。
它解釋了「為什麼」我的方法會成功,將我的個人經驗與背後的運動科學原理連結起來。雖然在最終發布版我選擇移除這段硬知識,但在創作過程中,它深化了「我」的理解,讓我寫得更有底氣。這個角色,就像一位隨時待命的專業教練。
不知疲倦的技術助理
這是最直接、也最節省時間的部分。
「幫我轉成 Markdown 格式。」、「幫我套上 Hexo 的 Front-matter。」、「幫我加上這段說明,並移除那段。」
這些繁瑣、重複性的格式調整與排版工作,在幾秒鐘內就完成了。它讓我能完全專注在「內容」本身,而不用在各種語法和格式設定中分心。它包辦了所有髒活累活,讓我能心無旁鶩地進行創作。
結論:從「工具」到「夥伴」
回顧這段對話,我意識到,與 AI 最好的協作模式,並非把它當成一個全自動的「寫作神器」,然後對產出照單全收。
真正的價值在於「對話」與「迭代」。
是我提供了核心的經驗、真實的情感與最終的判斷力;AI 則貢獻了廣博的知識、高效的結構化能力與不知疲倦的執行力。我們的每一次往返問答,都在讓這篇文章朝著我心中理想的樣貌進化。
它不是取代我思考,而是激發我思考得更廣、更深。AI 就像一面鏡子,映照出我的想法,再以更有條理的方式呈現給我,讓我能更好地打磨它。
這場實驗的成品,是一篇我非常滿意的文章。但更大的收穫是,我找到了一個能放大我的想法、填補我的知識盲區、並承擔所有繁瑣工作的創作夥伴。這,或許才是 AI 帶給我們這些內容創作者,最珍貴的禮物。
本文的靈感與初稿由作者提供,經 AI 協助整理與潤飾,由作者最終校對定稿。